
10月23日-10月28日,我院人文学部2023级产品设计专业《纺织品手工印染(蜡染)》课程作品展在启东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举行。学院(管委会)党委书记、启东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晓阳,学院(管委会)党委副书记、院长茅靖峰等领导莅临现场观展指导。此次展览由劳动教育教研室指导,人文学部主办,是学院深入贯彻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探索“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创新成果。
以劳树德:在技艺传承中涵养工匠精神
蜡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劳动创造文化、劳动创造美的历史见证。劳动教育的首要功能在于立德铸魂,课程通过让学生完整经历从构思到成品的全过程,在每一道需要心手合一、精益求精的工序中,实现从焦躁到沉静的心性淬炼。当学生在数周的反复打磨中真正理解“慢工出细活”的劳动哲学,在汗水与坚持中锤炼出工匠品格,在传承千年技艺中培育起文化自信时,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观念便自然生根。

以劳增智:在创造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手脑并用、知行合一”。课程突破传统临摹式教学,将劳动过程转化为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学生以小组形式从市场调研、创意策划到工艺实现、产品转化的全链条实践,在解决染料配比、纹样布局、产品转化等真实问题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反复试验中培养起严谨的科学态度。近50幅蜡染纹样转化为10套多元化实用产品的过程,正是专业能力与劳动素养同步提升的生动体现。
以劳育美:在文化浸润中培育审美情趣
劳动创造美,劳动本身也是美育的重要途径。蓝白交织的蜡染艺术承载着劳动人民的审美智慧,课程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蜡刀游走的线条之美、冰纹开裂的肌理之美、靛蓝晕染的蓝白之美。当学生在亲手创造美的过程中,理解传统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生活哲学,体悟“美由心生、美从手出”的真谛时,这种劳动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远比课堂讲授更为深刻持久,真正实现了“以美育人、以劳育美”的有机统一。
以劳促创:在守正创新中培育创造能力
创新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维度。学生们不满足于蜡梁技艺复制,而是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融合,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光彩;展览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通过新媒体平台同步推送,既是传播方式的创新,更是劳动思维的拓展。观展师生对作品的专业水准与创新精神给予高度评价。正如参展学生所言:“只有在扎实的劳动实践中掌握传统技艺的精髓,才能找到创新的根基与方向。”劳动孕育创新,创造成就价值。

构建劳动教育新格局的实践探索
学院劳动教育教研室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探索“专业课程+劳动教育”融合路径,构建了“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创新实践成果展示反思提升”的完整教育链条。这一实践深刻揭示: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劳作或技能训练,而应是融思想性、知识性、技能性、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育人过程;劳动教育不应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而应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展览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以展促学、以学促创”的良性循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与学习动力。
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劳启智·以创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学院劳动教育教研室的统筹引领作用,不断完善专业技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专业劳作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涵养美感、激发创造,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金晨、范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