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关于做好2021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1-07浏览次数:1530

各学部、部门、群团组织:

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909万人,江苏高校毕业生预计也将首次超过60万人,创历史新高。为有效应对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疫情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结构性矛盾等挑战,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根据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有关通知和会议要求,现就做好我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如下:

一、积极开源拓岗,力促就业岗位多元供给

1.拓宽校园招聘主渠道。线上线下联动,按春夏秋冬四季举办“江苏百校联动”“服务发展促就业”等主题招聘活动,组织好日常校园招聘会、宣介会。广泛汇聚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力量,发动合作单位、校友企业、招聘机构等加强合作,促进与南通大学和各专业学院就业资源共享,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充足岗位保障。

2.拓展新兴领域就业空间。挖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中的就业机会,支持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鼓励毕业生实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

3.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双创”教育力度,营造“双创”教育氛围,以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推动“双创”项目成长发展、落地见效。针对毕业生创业需要,从资金、指导、技术和场地等方面寻求支持,带动更多毕业生实现就业。

4.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积极配合组织实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动员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社区就业创业。

5.引导毕业生参军入伍。配合兵役机关“两征两退”改革要求,强化军地协同,按照新的征集时间认真做好征兵工作。要加大动员力度,讲清讲透升学就业等新优惠政策和新体检标准,提高毕业生征集数量和比例。

6.推进学生考研、考公和第二学士学位招录工作。通过加强考研复试与调剂指导,促进提升考研上线学生录取比例,鼓励学生出国(境)留学深造。支持学生5月底前参加国家和地方公务员招录,6月底前参加地方各类政策性岗位招录。抓住今年扩大第二学士学位规模的有利时机,加强政策宣传,动员和鼓励学生参加第二学位招录。

二、创新供需对接方式,力促毕业生就业提质增效

7.加强就业信息高效服务。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推动线上就业服务转型升级。依托全国“24365”和省“91job”智慧就业平台,从信息发布、人岗匹配、面试签约等环节,为毕业生提供精准便捷的线上就业服务。

8.推进就业实习。将实习作为促就业的重要渠道,加快完善就业实习管理制度,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建设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开发更多就业实习岗位,促进“3+1”人才培养模式向各专业拓展延伸,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

三、用心用情做好教育指导,力促毕业生就业服务升级

9.强化就业育人实效。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和“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政策形势讲座、榜样示范引领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去。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高度,将毕业教育作为开启人生新征程的重要篇章,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不是找一个饭碗、而是找一份事业”的信念。

10.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结合课程教学,举办生涯教育主题月、职业规划大赛、求职信与简历大赛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常态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个性特点和就业目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理性的就业心态。

11.就业跟踪服务不断线。既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帮助毕业生走好毕业前“最后一公里”,做好就业创业引路人,同时要“扶上马、送一程”,做好毕业生离校后就业创业跟踪服务。要通过不断线的就业创业跟踪服务,让毕业生感受到学校给予的贴心关怀,并以此为载体传达党和国家给予的关心关爱。

四、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力促毕业生就业落实见效

12.精准化开展就业帮扶。针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身体残疾、学业困难等毕业生群体,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实行“经济上扶持、信息上首推、心理上疏导”的三位一体扶持措施。组织实施低收入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不仅在就业帮扶中给岗位、给补贴,更是让他们有能力、有底气,尽快就业。持续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帮扶与精准化就业指导。

13.维护毕业生权益。加强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帮助毕业生协调解决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严防陷入招聘陷阱、受到欺诈。组织招聘活动时,严格实行信息审核机制,确保招聘单位及岗位信息真实准确,严禁用人单位设置性别、民族、院校、培养方式等歧视性条件。

五、更好发挥就业反馈作用,力促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

14.构建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各专业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要主动对接社会和市场需求。尤其是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要重点考虑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按时发布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更好发挥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反馈作用。

六、勇于担当、狠抓落实,确保2021届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

15.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形成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的工作格局。各学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围绕既定目标,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切实加强组织保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要将就业工作节奏整体前移,做到早谋划、早布置、早行动,确保毕业生就业平稳有序推进。

16.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汇集专业教师资源,全力支持毕业生就业。严格落实就业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要求。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就业人员培训,将就业政策、就业统计、就业管理等业务知识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全面提升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升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组织参加全省高校就创业指导人员教学技能大赛。在评选先进、年度考核、绩效分配、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就业工作表现优秀的同志更多优先考虑。

17.严格规范就业统计。依托全国和省智慧就业平台,实行毕业生本人直接填报、学院逐级审核方式,完善签约进展周报和就业情况月报机制。严格按照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内涵,做好就业分类统计,做好建档立卡、残疾等特殊群体就业统计。严格落实就业工作“四不准”规定和统计工作规范,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对统计中存在问题查实一起、处理一起。凡实名举报者,须在3个工作日进行调查并回复当事人。

18.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就业服务工作。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校园招聘工作。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支持毕业生参加实习、面试和用人单位进校开展宣讲、招聘活动。

19.做好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月”“就业创业在江苏”等活动,大力宣传国家和各地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扩大政策辐射力影响力。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人物评选,选树毕业生中就业榜样和创业典型,壮大宣传声势,营造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