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中文文秘121班的张婷同学一直以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奋发努力,自立自强,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由于对域外汉籍的研究有很大的兴趣,因此张婷同学参加了“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成为省级创新项目—《乾隆(1736—1796)时期中韩文人笔谈整理与研究》这一项目的主持人。该项目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清代中韩文人笔谈资料整理与研究”所生发出来的子课题,具有很大的科研价值。
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张婷同学在较短的时间较为出色得完成了该项目,使原定两年的项目提前一年结题,并获得南通大学“研究与创新奖”。她独撰并在省级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纪昀与朝鲜文人笔谈探析》(发表于《文教资料》2015年第1期):本文以纪昀与朝鲜文人的笔谈为考察对象,探析纪昀与朝鲜文人笔谈交流的内容与意义;《徐浩修与清朝文人笔谈内容探析》(发表于《文教资料》2015年第8期):本文以徐浩修与清朝文人的笔谈作为考察对象,探析徐浩修与清朝文人笔谈交流的内容;并整理汇编书稿一本:《乾隆时期中韩文人笔谈资料汇编》:全面且客观地呈现乾隆(1736-1796)时期中韩文人笔谈资料。
对乾隆时期中韩文人笔谈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的工作,目前在中韩学术界很少进行。由于这些笔谈资料在中国典籍中的载录极其有限,大量资料则是散见于域外汉籍中,如韩国、日本等国家,研究者很难收集全面。因此,学术界对此研究甚少。只有将这些零散的文献资料搜集全面,才能较为客观且全面地反映当时两国文人笔谈交流的实际情况。她充分利用导师及其南通大学中韩文化研究中心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大量笔谈资料,进行收集、录入、整理、研究工作。
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本项目也正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据现存的中韩文献资料对乾隆时期中韩文人笔谈资料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特征等展开分析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张婷同学不断在中韩文化研究中心、图书馆、阅览室、网络中查找资料,积极主动和指导教师交流,并走访在本课题研究中有研究的专家、学者等,以获得更为丰富的资料。
中韩文化研究中心位于南通大学主校区,而张婷同学在南通大学钟秀校区学习。因此,她总是在完成课内的学习后,利用课外时间,坐公车到主校区中韩文化研究中心阅读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寒暑假的时候,她也放弃了休息的机会,使自己沉浸在研究中。时间也许紧迫或仓促,天气也许寒冷或炎热,张婷同学却坚定信念,一心研究。与这些文献资料相伴的每一天,都像在与文人交流,与历史对话,这使她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美好。尽管开始时,文献资料中许多繁体字以及未句读的文本对阅读造成了很大障碍,但她仍然坚持不懈,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圈出来,一起向指导老师请教。随着阅读量的积累,渐渐地,她认识了许多繁体字,也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文献资料的句读方法,这为她阅读文献资料,为以后的研究资料奠定了基础。
从确定项目立意点,到撰写项目申请书;从立项审查到确定研究方案与寻找创新点;从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到项目的具体研究。一路走来,张婷同学一步步了解了科研工作,从中学到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敢于创新的实践勇气。
在研究过程中,张婷同学以古代汉文化圈视野为切入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域外汉文学的和谐融通关系。作为青年学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她将更有信心实践张謇先生的遗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积极推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亚乃至世界的传播。
在老师的教导下,张婷同学的专业知识水平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张婷同学获得2014至2015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一等奖学金”;2013至2014年“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二等奖学金”;2012至2013年“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二等奖学金”、“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三好学生”称号。
此外,张婷同学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勤恳,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生活上待人友好,尊敬师长,能够很好得与老师同学相处,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在是师生中具有广泛好评。
自强,铸就生命的自信与乐观;自强,谱写生命的努力与拼搏;自强,成就生命的不屈与坚强!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张婷同学将脚踏实地,勇于追求,自强自立,争取更大的进步!